文章通过多章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论的内涵,旨在用一张图展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,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唯物论。唯物论认为世界由自然和人类社会构成,包括宇宙星系、山川河流、动植物等自然元素,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。文章强调了物质观念唯物论法的重要性,并指出要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,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概念,将万事万物的共同点包含在内,作为其代名词,以便进一步进行一般规律的说明。评价: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框架,通过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视化,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视角。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论的精髓,强调了定义和概念在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。
结果由AI生成

前面通过多篇分享将辩证唯物论的内容都讲完了。本次我们将这些点做个总结,用一张图将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串起来(详见文末),便于从整体上理解辩证唯物论。
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组成。
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由自然界的宇宙星系、山川、河流、森林、动植物等,以及人类社会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等领域的万事万物共同构成的一幅画面。

唯物辩证法这门哲学的任务是研究万事万物都具有的规律。
那么首先就需要定义一个概念,将万事万物的共同点包含在内,作为其代名词,才能进一步进行后续一般规律的说明。
这个代名词就是物质。
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,这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。
世界由万事万物组成,也就是由物质组成,除了物质以外其它什么都没有了。

物质首先是运动的,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。
其次,物质运动于空间和时间当中,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。
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各式各样的,有着本质的区别,才有了世间的不同形态的万事万物。
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它们的运动形式,对某类运动形式进行研究就形成了不同学科,如物理学、生物学、社会科学等等,这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。
这些运动形式不同的物质运动于三维空间中,在空间层面就组成了整个世界。

这些物质在空间中不断地运动着,其运动按一定顺序展开、有着持续性,也就形成了描述运动先后的时间。
我们把现在之前的物质运动称为过去,现在之后的物质运动称为将来。并通过地球、月球的机械运动规定了年、月、日,作为万事万物运动先后的相对尺度。
物质在不断的运动中发生形态、结构和性质的变化,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、从简单向复杂不断地发展。
整个世界就是空间层面的物质在时间层面的无限运动发展过程。

物质世界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着,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的出现,意识也就随之产生了。
意识并非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世界,它只是人脑的机能,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,依赖于物质。
在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过程中,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与物质世界进行接触,有了对世界的直接认识——感性认识,这是多数动物也能做到的。
只有人能进一步借助语言,将感性认识运用抽象思维加工得到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——概念,再进行推理、判断等思维活动,进而形成理性认识,这是感觉器官无法感知的。
感性认识、理性认识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意识。

综上所述,物质是第一性的,物质决定着意识。我们接触到怎样的物质世界,就会在脑海中反映出怎样的意识。
同时,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,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。我们有怎样的意识,就会拿着这个意识指导实践去改变物质世界,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。
当然,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达到预期目标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提高认知(意识),为什么要形成正确的、系统的世界观,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,实现工作生活目标。
以上便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内容,完整版如下图。

1.一张图梳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|《矛盾论》+《实践论》
3.战略思维实践 |毛主席战略思维的具体运用
5.主观能动性理论|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很多道理,但却还是混得不好?
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.